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hare
mobile_menu
:::

即時新聞

「海洋永續X農業創新」--USR主題交流活動 友善列印
發布單位: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聯絡人:鄭淑真    電話:(02)7736-6162 電子信箱:bq-014@mail.moe.gov.tw

為擴散2018 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USR EXPO)的展覽效益,由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舉辦的USR主題交流活動,訂於107年10月27日(星期六)至10月28日(星期日)假屏東縣大鵬灣國際休閒特區遊客中心辦理。活動以「海洋永續X農業創新」為主題,延續「大學是希望的所在,有大學在的地方就有希望」的EXPO展覽理念,希望透過20件大專校院執行農漁主題的USR計畫靜態成果展、2場地方論壇和1場USR共培活動,讓中南部民眾就近感受USR計畫團隊的執行成果,並促成國內各大專校院社會實踐的合作交流平臺。

本次USR主題交流展開幕典禮於10月27日(星期六)上午在大鵬灣遊客中心展開,以帆船啟航儀式象徵大學與社會各界「迎接高教深耕,大學社會實踐啟航」的行動力,從農漁創新、慢魚運動、地方創生及人才培育等不同的角度來宣示教育部支持各校推動大學社會實踐的決心與發展方向,也為 USR主題交流活動揭開序幕!

活動現場所展出的大學社會實踐案例中,有許多亮眼的合作成果:

一、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春燕築巢‧地方創生─從新農業出發:高雄市燕巢區的土壤富含鈣、磷元素,適合栽種果品,例如:燕巢三寶─芭樂、棗子、西施柚。計畫團隊首創「農來趣APP」,並開設「農務培訓課程」,聘請在地農業職人及高雄市農業局專聘講師為學生授課,讓學生能更快的瞭解栽種的專業工法。學校也協助農民把農產品變身成農產加工品,延長水果放置時間,並開發「春燕築巢‧地方創生」電子商城與媒合臺鋁與臺糖市集,讓農民不用再透過盤商直接利用這些通路販售農產品。為讓自然環境負擔減輕,學校還透過農藥罐回收與蛋殼回收應用,在食的方面產出令人安心的農產品,並透過實作、講習等飲食教育方式,推廣食農教育,讓孩童了解食物來源、愛護環境,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

二、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蜂起雲湧,青年當歸-與森林共存的里山林下經濟計畫:屏科大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團隊從霧臺鄉在地需求出發,已儲備發展林下經濟的能量與基礎,包含林下養雞 (大武森雞)、林下中草藥(大武山當歸) 與林下養菇(禾桿太空包蕈菇栽培)等。一直以來,社區林業研究團隊是「捲起褲管」協助解決區域問題的陪伴者,結合社區、政府、學界及產業四方資源,應用特色資源發展社區保育經濟、增進學生對地方的認同、為就業或創業而努力,計畫以林下生產技術研發為首要目標,由森林系師生組成養蜂小組,聘請資深蜂農以師徒制傳授養蜂技能,培養專業森林養蜂人才;其次協助建立在地品牌及加工研發品,目前已完成森林百花蜜與達仁林場椴木香菇兩項學生實習產品,未來將再以生態旅遊、環境教育方案及參訪研習等串接林下一、二級生產,以形塑部落特色之六級化產業。

三、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永續農業-創造澎湖火龍果產業新紀元(二)~(三):

火龍果盛產時不易保鮮,計畫團隊研發火龍果的全果利用技術,使其利用週期延長,產業價值提升。計畫整合食科、資工及養殖三個系所的師生能量,結合地方政府或產業資源,共同促進澎湖火龍果產業聚落、社區特色發展,並透過專題製作、水產飼料、網頁設計、計算機概論及化學等課程或非課程形式,透過師生走入社區,參與火龍果產業發展,協助地方解決問題。目前計畫已串聯烘焙業及麵包店,開發出火龍果養身麵包與甜點,期能提升火龍果的產銷能量。

四、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平原區優質友善栽培產業茁壯計畫:

嘉義平原區是臺灣重要糧倉與精緻農業重鎮,計畫以芝蘭教室作為友善耕作體系的整體創新課程規劃,結合園藝及景觀跨兩系學生為對象,透過訓練工作坊引入大量業師進入農村,所規劃之課程指標在深化生產技術、環境營造、產品設計、行銷推廣及食品安全等不同面向進行強化,結合消費端推動城鄉交流平臺工作,配合學生動能及優質空間,舉辦食農教育與農村體驗,加強共同理念消費者信心,以建立優質友善耕作農產品為目標。

五、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百香果資源永續之煉銀網平臺:透過師生團隊協助在地由煉(回收果皮提煉果膠)、銀(資源盤點規劃社區遊程)及網(物聯網技術建置智慧果園),並輔導社區建置電子商務行銷平臺,作為百香果重要行銷管道,來提高社區百香果行銷量。另由計畫團隊引導學生創業,運用計畫提出的創新教學模式,經與大坪頂百香果果園、幸福朵好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與順寶七歲冰品共同參與,研發百香果商品研發新品牌「幸福百香」百香果冰淇淋,辦理「南開百香果冰淇淋商品上市記者會」,將創新開發百香果之成果推廣,發表研發商品技術移轉,以提升百香果品質及促成產業觀光發展目標。

六、大葉大學-傳承「海牛耕蚵田」無形文化資產-創新休閒農漁業價值:

    彰化縣芳苑村擁有豐富的潮間帶生態及濱海蚵田及獨一無二的「海牛耕蚵田」漁業無形文化資產,見證著臺灣農漁村的風貌與變遷歷程。大葉大學傳播藝術學士學位學程師生,透過在芳苑村拍攝「芳苑傳說系列紀錄片」來參與社區事務,以「傳承海牛耕蚵田無形文化資產」及「創新休閒農漁業價值」的理想,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為社區農漁業帶來「在地加值」的效益,創造讓年輕人回鄉打拚的環境。透過學校及合作學校之「服務學習」、「微學分」等機制,運用「設計思考」、「服務設計」、「餐旅管理」、「創新料理」、「紀錄片製作」與「微電影製作」等課程,建構大學深耕社區延展學習據點之創新學習平臺,提供學生關懷社會與落實學用合一的環境。

活動亦規劃2場次地方論壇,以「地方關懷x農漁創生」與「農業復興x產業永續」為主題,邀請地方政府局處首長與大學教授針對海洋永續與農業創新等議題進行交流與對話,期能開創未來更多合作契機。另規劃1場共同培力系列活動,邀請兩位農漁學者經驗分享,進行大學如何實踐在地創生的人才培育之多元對話,提供 USR 計畫學校夥伴一些創新想法與實作參考。

教育部期許透過本次活動,能邀請各界及全國民眾參與各項活動,促成更多社會創新網絡的串聯,形成更多跨校、跨領域、跨世代的合作,強化大學的社會實踐能量,並與地方串接、擴散影響效益。

上版日期:107-10-27

:::
關閉 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