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教育】
自2月6日起,情感生活與性教育(éducation à la vie affective et relationnelle, et à la sexualité,以下簡稱Evars)的課程大綱正式納入法國學校體系,這項於國民教育公報上公布的法律文本可謂是費心權衡的結晶。除應對保守派、天主教右派和極右派的不信任與反對外,教育部還須努力讓教師的推動工作更順利:事實上,2001年頒布的一項法律就已規定每年須進行三次性教育課程,惟因資源不足,往往很少實踐。根據2021年一份官方報告,在小學和高中,每年接受了三次的性教育課程的學生比例低於15%,在國中則不到20%。
自2025年9月起,Evars將與其他學科一樣訂立課程大綱,涵蓋從幼稚園至高三階段的學習目標,例如學會尊重身體隱私、男女平等、反對基於性別與性取向的歧視、意願(consentement)原則的教育,以及辨別亂倫。對於教導這些主題的老師、教育工作者、學校護理師來說,這有助於學生打破先入為主的觀念、及對情感生活與性的抗拒,最重要的是,能回答青少年的疑問。
部分小學教師已經在課堂上談及情感生活的話題(中學階段以前尚未涉及性教育),像是李薇(Lolita Rivé)就依照小學生的提問和評論來設計課程內容,對此她的解釋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出錯的可能性就很小」,她也表示在學校走廊或操場上觀察到的言語和手勢反映出對恐同或性別歧視的侮辱性言論。「我是透過話語工作,並參考那些關於意願、親密、兒童權利、男女平等的書籍」,李薇還在「狂歡音檔」(Binge Audio)播客平台上擁有一個自己的節目《師,什麼是愛?》(C’est quoi l’amour, maîtresse ?)。
身為資訊通訊博士與青少年性問題專家德菲(Ludi Demol Defe)強調,理解「自己和他人身體的底線」是重要議題,應向他們解釋,偷窺女孩的裙底不是遊戲,不應將這種行為強加給同學,即使只是「好玩」。
李薇表示,當他的學生面對弟弟或妹妹的到來時,第一個問題常是「小寶寶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和其他疑問一樣,她一般會視任教年級選擇適當的詞彙:「適應孩子的年齡與成熟度是我的工作,老師們都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
不同於幼稚園和小學,國高中可以邀請外來講者或協會支持Evars課程,比如倡導性與避孕教育的協會「家庭計畫」(Le Planning familial)就深受各校歡迎。該協會在法國南部奧克西塔尼大區(Occitanie)聯合分會的共同主席法薇兒(Carine Favier)表示,講者在國中階段主要回答和性有關的疑問:「學生們會詢問他們該怎麼進行性行為,與色情圖片所展現的相比又是如何。」法薇兒進一步說明,在這些課程中,他們的目標是適應學生的想法,「以免他們尷尬」並「並提供可靠的參考資源」。
高中地球與生命科學教師霍茲曼(Arnaud Holzmann)提到另一個反覆出現的問題是「陰莖大小」,他先後在國高中教授Evars課程,採用調查結果和寬容的概念來建構答案:「我引用法國的平均數字,同時解釋了平均概念和陳述性調查的原則,因此並不全面。我得提醒大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身體特徵,這使我們與眾不同,沒有所謂的最佳數字。」
別名「Dr Kpote」的瓦隆丹(Didier Valentin),二十年來持續主持情感生活與性教育課程,也讓自己適應「年輕人帶來的變化」和「關於性別和跨性別問題」的新思維。他經常使用年輕人熟悉的參考資料:「我透過他們常用的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照片和影片,比如法國足球隊隊員孔德(Jules Koundé)穿著裙子去法國國家足球中心。」這項練習讓學生思考對女性與男性氣質先入為主的觀念及刻板印象。
各協會都樂見Evars課程大綱將於今年9月啟動,但也不免有些擔憂協會的專業性在學校會處於何種地位,法薇兒甚至擔心「協會參與的預算會被刪減」。
身處教學第一線的高中老師能注意到的情況更精確且更具體,任教於巴黎北郊塞納-聖但尼省一所高中的史地教師布芭可(Manel Ben Boubaker),與同事們共同設計了一門情感生活與性教育的課程,回答了大量關於「經痛、何為性傳染病,以及女孩第一次性行為的問題」。
為適應學生的年齡,教學內容亦隨年級而有所不同。布芭可老師解釋,高一開設的是以「我與他人的身體」和「第一次」為題的課程;高二則是由相關協會針對特定主題教學,例如與當地愛滋病資訊暨預防中心合作講解性傳染病、或與防恐同組織SOS Homophobie合作說明「同性戀恐懼相關問題」;高三學生則參加一個關於意願的工作坊。
另外,為確保言語交流順暢,每堂課開始前也會向學生敘述規則,比如提問時不能使用「我」這個字。布芭可和其他同事亦成立了輔導暴力受害者之機制,「倘若發現暴力行為,尤其是性別歧視或性侵,我們就會聯合學校護理師共同處理。」
在許多學校中,Evars課程甚至是由護理人員主導。法國東南部德隆省(Drôme)一所高中的護理師妮娜會與學生討論情緒,並詢問他們「男生是否比女生更敏感」之類的問題,她說:「許多男孩提到他們被悲傷等情緒困住,無法表達;反之,女孩則認為自己不太有資格表達憤怒。」
德菲因此總結道,學校在促進交流和預防學生暴力行為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協助他們能更好地理解與掌握不同年齡階段的情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