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hare
mobile_menu
:::

即時新聞

教育部國際共同培育人才計畫首年核定7校18案,積極培養國內學術接班人 友善列印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司 聯絡人:古雅瑄    電話:02-77365886 電子信箱:yahsuan@mail.moe.gov.tw

教育部今年首次推出國際共同人才培育計畫為,全國大學校院共有17校送99個申請案,分人文藝術、社會科學、數學自然、生物醫農、工程及應用科學等五大領域審查,教育部於105年1月25日核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臺灣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臺北醫學大學等7校18案辦理。

博士人才的素質與國家競爭力直接相關,近年我國學生報考博士班意願低落、出國求取學位狀況亦不踴躍,為鼓勵年輕學生修習博士學位,教育部自103年起提出青年學者養成計畫,分別以產學合作培育研發菁英計畫及國際共同培育人才計畫,建立博士班與產業或國際學研機構合作培育人才的模式,使所培育的博士生於在學期間即與產業需求及國際學術發展趨勢接軌,拓展學生學習視野及成效。

其中國際共同培育人才計畫旨在引導國內的博士班與國際學研機構(含大學、研究中心)建立合作培育模式,鼓勵各大學與國際學研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採2年在國內修課研究、2年國外修課研究、1年完成論文模式,逐步深化博士培育方式。預期效益如下:

1、實際的國際合作:本計畫希望強化我國大學與國外學研機構的教研關係,透過雙方共同甄選、共同設定研究方向、共同指導的方式,深化學校的國際合作基礎,將由教育部提供給學校課程改革整合費用,每年80萬元,至多3年。

2、博士生就業市場的擴張:部分系所的發展取向以學術研究為主,該類博士生畢業後以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為主,然目前我國大學教職市場飽和、專業研究人員雖有需求,但市場不大,無法紓緩博士就業問題,透過本案的國際合作基礎,希望可將博士生的就業市場擴大到國際學術研究機構、大學、法人或國際組織之間,希望可對我國學生出國留學數逐年降低、擴張就業市場的問題有所幫助,學生出國學習時間,由本部補助學生生活費每年150萬,至多2年。

3、學校課責機制的建立:獲核定學校須於將學生全程輔導計畫納入計畫,包含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之建立、研究專長及研究主題歷程紀錄、國外研究輔導措施、返國後研究定向及就業輔導措施、學生成效考評機制等,使學校對博士生的培育具有整體策略。

以105年核定學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將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合作,以全面英文授課的方式合開基礎課程,專題課程由2校分別開課,雙方將共同審查學生入學條件及學術潛能,學生修課後一年須通過檢定始可繼續修課,學校每年均將共同考評學生之學術表現、研究進度,通過評鑑方可取得隔年獎學金;而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則將與美國加州大學及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將與合作機構共同組成甄選委員會,申請者須提交研究計畫書爭取進入計畫,博士課程由中國醫藥大學與合作機構共同議定並合開課程,學生將有兩位指導教授,國外合作機構教授負責指導並督導學生的研究活動、中國醫藥大學的指導教授除修課監督外,須負責博士資格考試及論文進度,未來並有可能取得博士雙聯學位;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學院在對博士班的規劃上,分為產學合作類、國際合作類及生醫工程類三組培育,並設有獨立的「博士班委員會」監督博士生進度,在國際合作組將分別與比利時魯汶大學、法國高等電力學院、法國國立電信管理學院、日本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美國阿爾卡特-朗訊研究中心等機構合作,以研究計畫合作的方式帶動雙邊合作研究,並帶學生走出我國,雙方合作之論文、研究或出版品均將由雙方學校共享、共同發表。

獲核定之學校及系所將與預定合作對象進行溝通及簽約,並共同甄選博一學生進入計畫,最快於105年即可依學校合作協定規劃選送學生出國研修,並預計每年新甄選100名學術菁英進入計畫,也將參酌計畫辦理成效,逐年擴大選送規模,教育部亦將以領域為單位組成工作圈,輔導獲核定學校甄選學生,逐步建立適合領域特性的人才培育模式。

上版日期:105-02-04

:::
關閉 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