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茶葉、可可被譽為世界三大飲品,咖啡在數百年歷史催生下發展出全球性文化,是許多人日常必備飲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想入啡啡:細說咖啡》特展,以貼近大眾的「咖啡」為題,從歷史、農學、工藝等層面廣泛介紹咖啡文化,展期自即日起至112年4月30日,歡迎闔家來展場品味咖啡的多重魅力。
咖啡樹原生於衣索比亞,種子咖啡豆的飲用最早緣起於伊斯蘭文化地區,主要在伊斯蘭禮拜教堂中當成藥物飲用,之後逐漸被大眾接受,進而成為現代人手一杯的流行飲品。近年研究指出,適量咖啡有助於健康保養,而咖啡產業蒸蒸日上,更已是風靡當代的精品時尚代名詞。
科博館策展團隊表示,這次特展分為「歷史起源」、「咖啡風尚」、「莊園人家」、「賞味美學」、「臺灣咖啡」、「共創未來」六大主題,展區結合藝文畫作、老照片、圖繪廣告、植物標本與影音、互動遊戲、體驗空間及大量蒐藏珍品等多元形式呈現。
一杯美味的咖啡,從天然環境條件、栽植管理、採收後製、烘焙的掌握、研磨萃取的搭配,都需要先天與人工的各項流程管控才得以圓滿。「莊園人家」單元詳細說明咖啡植物學特性、栽植條件及品種農學知識,並展示國內罕見能清楚捕捉「咖啡果小蠹」鑽入咖啡果實過程的影片,也點出栽培管理蟲害防治的重要性。
這次展覽邀請亞洲經典咖啡機具蒐藏名家、利茗機械經理林祚儀博士共同策展,他鑽研歐洲經典咖啡機具20餘年,借出近200件精心蒐藏,皆深富工藝美學,所有機具都經過精心修復,仍具實用性,現場各形各色的磨豆機、烘豆機、咖啡機都是博物館級機具,讓觀眾大飽眼福。
展場眾「機」如雲,有最古老14世紀阿拉伯人慣用的手搖烘豆器、用來沖煮咖啡的阿拉伯壺、土耳其壺、代表初期義式的摩卡壺、1865年典雅火車造型的平衡式虹吸壺、手動式家用與軍用磨豆機,各時期的歐洲咖啡經典機具,帶著觀眾穿越時空。
臺灣正好位於北緯22度至25度「咖啡種植帶」,最早19世紀末就有種植咖啡的紀錄,「臺灣咖啡」單元展出最早提及臺灣咖啡種植文件,介紹咖啡產業在臺從19世紀末至今的興衰史,並展出臺灣第一個烘焙公司南美咖啡創辦人王振富先生在1960年代自西德進口的大型烘豆機。
館長焦傳金表示,《想入啡啡:細說咖啡》特展即日起至112年4月30日,除每天2場定時解說導覽,展期間還規劃聰明手沖咖啡、咖啡走讀、採果體驗等科學教育活動,歡迎來科博館品味迷人的咖啡故事。
更多特展及活動訊息,歡迎上科博館官網(https://web3.nmns.edu.tw/Exhibits/111/coffee/index.html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