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5G及新科技遇上教育,學習也能「身歷其境」!教育部今(13)日於致理科技大學舉辦「114年5G新科技學習示範教學與VR教材成果展示交流會」,邀集各教育局處、實施學校代表齊聚一堂,透過現場展演與互動交流,展示XR、VR與教育元宇宙等新科技融入教學的豐碩成果,為臺灣教育注入創新動能。
為推展新科技在中小學教學的應用,教育部自107年辦理「虛擬實境(VR)教學應用教材開發與教學實施計畫」,發展VR教學應用教材開發,發展國內自製VR教學應用教材,支援中小學課程教學使用,邀集大學校院教師及中小學教師共同研發新科技學習數位教材資源,整合至雲端學習平臺服務。並自110年起推動「5G新科技學習示範計畫」,結合5G行動網路與互動式教材,協助學校建構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透過VR、XR及教育元宇宙等技術,學生得以進入虛擬情境中學習,從古文明探索到人體構造、從自然科學到太空知識,皆能以更具臨場感的方式進行學習,強化理解與記憶,學習不再受限於課本與教室,而是拓展至虛實整合的多元場域。這不僅提升學習動機與理解力,更促進偏鄉與離島學生同步學習,實踐教育公平。
教育部為展現114年執行成果,特辦理本次活動,全國共計158所學校展出VR教學應用成果,其中37所學校更展示教育元宇宙應用策略,以及13個縣市分享實施XR數位共學課程模式,透過展攤分享課程設計、教學歷程及實施成效。此外,14個VR教材開發團隊首度發表新教材,與會師長親身體驗沉浸式學習情境,現場氣氛熱烈,充分展現數位教學的創新實力與無限潛力。
這些成果的背後,是無數第一線教師的用心與堅持,他們不僅積極參與新科技教學的培訓,更投入大量時間備課、設計課程內容,並勇於嘗試將VR、元宇宙平臺等新科技融入教學,許多教師從零開始學習操作設備,甚至在課餘時間進行模擬與測試,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學生眼前可見、可感的學習體驗,讓教學現場充滿創意與活力,也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更多樂趣與成就感,許多教師更主動參與大專校院教材開發團隊,透過大學端與中小學跨校合作,了解教學現場教學需求與課程應用,展現大專校院教材製作能力,培育開發人才。
在臺東縣XR數位共學中心整合5所學校,結合XR直播與VR頭盔技術,學生戴上VR頭盔,便能探索卑南溪地貌、進入蝙蝠棲息洞穴觀察回聲定位,甚至見證星辰運行。這些課程突破時空限制,讓偏鄉孩子也能「真實地」接軌世界。澎湖縣馬公國中的「名畫失竊記」課程,則將藝術史搬進元宇宙,學生在虛擬場景中尋找失竊名畫、拼圖排序,透過團隊合作與沉浸式互動,深化對藝術與歷史的理解,展現跨域整合與數位素養的教學成果。苗栗縣後龍國小則以「燃燒與生鏽之VR秀」課程,讓學生戴上VR頭盔觀察鋼絲絨在不同環境下的鏽蝕變化,具體化抽象的化學反應過程,讓科學學習更直觀、更有趣,提升學生探究動機與學習成效。
此外,計畫的順利推動也有賴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高雄大學、致理科技大學及臺北市立大學輔導計畫團隊,協助學校教師進行教學應用的培訓、研發創新教學策略、XR數位共學中心設計與實施共學課程,進行教學與學習應用的成效評估,並增加教師間社群活動,透過共同備課討論、教學經驗與特色分享,進行問題討論與回饋,讓教師能共同增能成長。透過各大學輔導教授的專業協助與具執行經驗與成效之現場教師持續陪伴與支援,教師們能夠更有信心地將新科技融入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升教學與學習成效,另外教材開發技術與諮詢,來自教育、科技與設計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及淡江大學團隊的協助,共同確保VR教材開發之品質,不僅提供理論與實務的雙重支持,更促進跨界對話,讓科技與教育真正融合、落地。
教育部表示,計畫執行不僅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機,結合學術界、縣市政府、學校及民間資源,提供教師更多元之資源及支援,希冀透過本活動展示經驗傳承與交流,帶出更多創新教學與學習模式。未來將持續投入資源推動數位學習創新,持續支持沈浸科技融入素養導向的創新教學模式,及VR教材研發與教育跨域應用,強化教師專業發展與教材研發,精進教學方法,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深化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機制,打造更具彈性、創意與包容力的學習環境,培育具備未來競爭力的學習人才,讓更多學生受惠於此前瞻且優質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