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20)日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辦理113年度氣候變遷系列競賽頒獎典禮,頒發大專校院「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18個獎項、中小學教師「氣候變遷教育教案設計競賽」4隊優勝隊伍,及「高中生氣候科技淨零創新挑戰營」4個獎項,除了表揚所有獲勝隊伍,更鼓勵師生發揮影響力落實氣候行動,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成為真正的「贏家」。
教育部表示,每年辦理的「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即將邁入第10屆,已累計超過800隊大專校院學生參賽,期待參賽同學不止步於競賽獲獎,而是進一步精進改良作品,落實氣候行動。教育部特別感謝環境部、農業部連續2年擔任特別獎贊助單位,114年度競賽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也將共襄盛舉,希望持續跨部會攜手推動氣候變遷教育,強化夥伴關係。
獲頒「金獎」殊榮的中原大學、臺北市立大學跨校團隊,探討太陽能發電與農地共存的可能性,作品「WeGrow太陽能板」設計為可展開且收合的可動太陽能板,在上午11點到下午2點植物光合作用效率下降時,太陽能板展開發電,而在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高的時段,太陽能板可以收納,主動將陽光還給植物。
國立臺灣大學團隊則以「固碳農法」作為發想,利用矽酸鹽礦物於自然風化過程中具有吸收二氧化碳之作用,以橄欖石抑制土壤酸化,增強作物生產力,榮獲「銀獎」及「農業部特別獎」雙料獎項。另一隊「銀獎」作品—「OCF牡蠣養殖浮筒模組」,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團隊設計,透過繩索切換垂直式、平掛及蚵棚養殖的模組化浮筒,提供蚵農在潮間帶與深海轉換使用,改善養蚵複雜流程、降低職業傷害及避免海洋污染。
教育部另針對全國中小學教師辦理「氣候變遷教育教案設計競賽」,並以「全力因應氣候變遷,達到2050淨零排放」為主題,遴選4隊以永續發展為導向之氣候變遷教育教案,強化我國高中、國中及小學教師之氣候變遷教學能力。
本年度由高雄市立瑞祥高級中學羅文君老師以作品《Connecting Devices, Conserving Energy,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獲頒第一名,成功結合科技與氣候變遷教育,透過設計手機節能App帶領學生深入了解氣候變遷與數位碳足跡的關聯性。作品結合多個教學領域呈現,讓學生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學習如何透過科技創新來解決能源消耗問題。
此外,教育部連續4年舉辦「氣候變遷沉浸式學習營隊」,今年持續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Media Lab合作,帶領我國高中生研究發想和實際操作AIoT設備與地理資訊系統,鏈結課本上的知識與氣候變遷及生活,培養學生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部期待透過辦理氣候變遷系列競賽,鼓勵師生認識並重視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工作,進一步引導各級學校,全面落實推動以永續發展為導向的氣候變遷教育,培育未來因應氣候變遷的跨領域人才。
有關各項競賽完整獲獎名單及作品簡介,可至教育部「氣候變遷教學資訊平臺」瀏覽(網址:https://climatechange.tw/)。
「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https://climatechange.tw/Creative/ShortlistedFilm
「氣候變遷教育教案設計競賽」:https://climatechange.tw/Climate/NewsList/0?pageId=51&f_id=560&f_category=0
「高中生氣候科技淨零創新挑戰營」:https://climatechang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