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hare
mobile_menu
:::

最新消息

【文教訊息】英國和Google研究團隊發現「提前破解」策略能有效對抗假消息 友善列印
文教訊息_大圖

在和網路不實資訊(misinformation)的對抗中,具煽動性且散播速度快的假消息常常占上風,事實查核人員難以立即揭發它們。由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與Google組成的研究團隊建議預先教導人們如何分辨不實資訊,比較能收到實效。


自從2016年美國發現俄羅斯在Facebook上散播不實資訊,意圖干預總統大選後,各國政府均注意到假消息帶來的威脅,並要求網路社交平台加強審查制度以打擊不實資訊。然而,能否阻止假消息散播,很大程度仍取決於網路使用者能否分辨謊言和事實。Facebook、TikTok等社交平台業者過去曾嘗試不同的新策略,但效果有限。所以這些社交平台目前仍使用和以往相同的方式打擊假消息,例如與事實查核組織合作、對可疑言論設立警告標籤、移除含有不實資訊的貼文、及刪除謊言散播者的帳號等。


英國大學與Google的研究團隊使用的是「提前破解」(pre-bunking)策略,透過事先揭露假消息、澄清事實、說明散播謊言者背後的意圖、或讓人們熟悉不實資訊的宣傳套路與手法等方式,讓人們保持警覺心、避免上當受騙。研究團隊認為這個策略像是「心理疫苗」,除了政治或宗教信念非常堅定的人之外,這個「疫苗」可以廣泛加強人們對不實資訊的抵抗力,相關研究結果近期已發表在科學前緣 (Science Advances) 期刊。


研究團隊在這篇論文中透過實驗、近3萬名參與者的數據說明「提前破解」策略的有效性和未來發展性。研究人員向YouTube購買廣告版面,對美國的網路使用者播放90秒短片,說明假消息常見的宣傳手法和煽動技巧,像是發布邏輯不連貫但極具煽動性的資訊、利用前後矛盾的解釋來推斷某事為真實等。其中一部短片以悲傷的鋼琴曲開場,一位小女孩抱著泰迪熊出現,緊接著旁白說道:「接下來發生的事,將讓您淚流滿面。」這部短片希望讓網友知道情緒化的內容常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甚至會過度關注;另一部短片則以聳動的新聞標題為例,讓觀眾知道令人情緒激動的文字也能挑動社會大眾敏感的神經,恐懼的散佈和極端情緒的表達是傳播不實道德與政治訊息的常見手段。經統計,觀看短片達30秒或稍長時間的觀眾約有100萬人次,部份網友在看過影片後的24小時內接受了測試,研究團隊發現受測者分辨不實資訊及相關宣傳手法的能力平均提高了5%。


這篇論文的共同作者 Beth Goldberg 是 Jigsaw(拼圖公司)研發部門的主管,Jigsaw致力於解決極端主義、假消息、和駭客攻擊等全球性挑戰,並保障人們的言論自由和獲取真實資訊的權利。她在受訪時表示,「提前破解」策略著眼於人們厭惡被欺騙的天性,是少數對抗陰謀及政治類不實資訊均有效的策略。Jigsaw計劃在八月底時於Youtube、Facebook、Twitter、及TikTok上對波蘭、斯洛伐克、和捷克等中、東歐國家播放教育短片,嘗試減緩在俄烏戰爭時入境這些國家的烏克蘭難民因假消息造成的不安與恐懼。這個計劃也將與當地事實查核組織、有不實資訊防治經驗的學者和專家合作。Ms. Goldberg希望政府機構和民間團體能以這次的研究結果為基礎,思考如何解決網路世界假消息氾濫的問題,避免特定議題受到有心人士的操控。然而她也指出,「提前破解」策略並非萬靈丹,這個策略對有極端宗教和政治思想的人是無效的。


負責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和事實查核的組織正依「提前破解」策略發展教材,例如提供為期2週的不實資訊識別課程、能協助網路使用者分辨謊言的提示清單、以及帶有教育性質的線上遊戲,如Cranky Uncle、Harmony Square、Troll Factory, 和Go Viral等,這些方法都能培養網路使用者對藏有惡意情緒操縱、違反常識的謊言等不實資訊的抵抗力。英國劍橋大學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 (Uppsala University) 在2020年時合作的研究發現,一款名為Bad News的線上遊戲能提高玩家對不實資訊的辨別能力,而且這個能力不會隨著文化的不同而改變。這個遊戲要求玩家一邊散播假消息、一邊努力保持自己的信譽並累積追隨者,對玩家而言具有「提前破解」不實資訊的效果,與醫學上的「免疫」相似,讓人們預先接觸影響較小的假消息能培養對抗不實資訊的「心理抗體」。


布里斯托大學的Stephan Lewandowsky教授在受訪時指出,假消息在網路世界的傳播方式和欺騙手段幾乎是從相同劇本衍生出來的,具有可預測性,負責防治不實資訊的政府機關和民間組織應該要教導人們辨別假消息的方法,這樣才能讓網路使用者時常保持警戒心,進而抑制謊言的散佈,同時也能避免社會大眾對網路審查制度侵害言論自由的擔憂。


資料來源:https://www.nytimes.com/2022/08/24/technology/google-search-misinformation.html

上版日期:111-09-09

  • 相關圖片
    1. 文教訊息
:::
關閉 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