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4日的美國教育理事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年度會議中,三位研究人員分享了他們在八所大學進行的新研究中所得到的結果。重點是,行政人員應該從小規模開始嘗試不同的干預措施,持續評估學生們對這些實施方案的感受,並依需要調整。
羅徹斯特理工學院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資料分析與規劃組組長Jennifer Maltby表示,學生通常不像行政人員去注意整體的校園經驗。在處理學生心理健康議題時,需要將這一點納入考量。紐約大學健康策略與結果系主任Allison Smith說,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撫養孩子一樣複雜,兩者都需要根據不斷改變的需求調整應變方式。
另外兩個重點是,校方應該找出哪些學生群體在達成目標上較為掙扎,並針對其經驗及目標制定方案,而非試圖採用適用於所有學生的解決方案。Smith說:「例如對於跨性別學生,他們希望能在課堂中被使用正確的姓名和代名詞稱呼;對於不同宗教信仰的學生,則能夠在不被處罰的情況下,慶祝或實踐他們的宗教節日禮儀。」
研究者還發現,以4至8名成員來組成「核心團隊」,是改變整個機構體系的理想結構。Smith表示,依靠單一行政人員是無法接觸到個別學生並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的。
此一研究涵括了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紐約大學、康乃爾大學、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德州A&M大學、史丹佛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University at Albany i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ystem)、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旨在探討「三重目標」(Triple Aim)理論,即同時「提升健康」、「降低醫療成本」、及「提升醫療品質」——是否適用於學生心理健康。Smith是這個「平等心理健康行動網絡」(Action Network for Equitable Wellbeing)計畫的聯合創始人,該聯合組織致力於改善學生心理健康,並將其擴展至更多學校。參與該研究的學校透過不斷收集名為「提升高等教育心理健康」的問卷,以了解哪些措施是有效的。
例如在羅徹斯特理工學院,三名教授在他們的教學大綱中加入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聲明,並聲明理解大學生活是不容易的。學生一開始的回應是積極的,因此此措施不斷擴大。但當30名教授的教學大綱都有此聲明時,學生發現教授真正表現出的關心(行為),並不如他們在教學大綱中所闡述的那樣。此舉最終對學生造成的傷害反而比好處多。Maltby的研究團隊接著發現,尤其是受邊緣化的學生受到的傷害更多。他們因此決定不在全校都實施這項措施。
Maltby認為,儘管「透過與個別學生對話以了解他們的生活」是種很消耗資源的資料收集方式,但此方式對於各大學都是有用的。她說:「人們可能會說這種資料收集方式是不可能的、或我們沒辦法這樣做,但我們在疫情間學到的是,當我們有意願去做時,我們可以完成很多以前認為無法完成的事。」
撰稿人∕譯稿人:Kate Marijolovic / Pei-Jung Li
資料來源:2023年4月17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A Lesson for Colleges on Student Mental Health: Try New Things on a Small Scale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a-lesson-for-colleges-on-student-mental-health-try-new-things-on-a-small-sc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