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學生在我身體畫錯千刀,也不願以後在病人身上畫錯一刀。」李振鶴老師生前發願捐贈大體,他是少數還在世時,就已見過醫學生的大體老師。他的崇高志願深深感動了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老師何宛怡,讓她每一次上解剖學時,都會自我策勵。「我知道在教學時,一定要盡心盡力,嚴格督促學生學習。因為每一位醫師或治療師,未來都要為病人負責。」
何宛怡是空軍之女,在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大體解剖學、胚胎學及組織學,她的技術精湛,授課極有耐心,碰到同學的疑難雜症有問必答,學生對她都有很高的評價。「她很會開(大體)」、「在開大體方面真的如同神一般的存在」、「每次都最希望能找到老師來指導……」
從小就展露教學天賦的何宛怡,中學時曾擔任小老師,「我經常幾句話就能把觀念解釋開來,或是輕鬆點撥就能讓同學明白。」現在在課堂上已能獨當一面,但一開始擔任助教時,何宛怡因為沒有經驗,前一晚竟緊張到發燒,「連續講四堂正課,講到嗓子都啞了。」
何宛怡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她善用數位教材來活化教學,時常利用影片或動畫來幫助學生進入人體的奧妙世界。以胚胎學為例,人類的胚胎發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教科書展示的卻是斷斷續續的圖片,學生不易全盤理解。何宛怡借助國外學者製作的免費胚胎學動畫及影像教學,學生們都覺得非常受用。也因如此,日後當她累積許多寶貴的解剖學標本資料,也將這些影片全部無私貢獻出來,架設成「解剖學實驗影片教學」、「骨學影片教學」、「人體切面教學」等三個網站,無償供全球醫學相關科系的學生使用。
何宛怡說,「學生沒有親手解剖以前,只能看著人體圖譜去理解,神經是黃色的,動脈是紅色的,靜脈是藍色的,但實際上人體結構長什麼模樣,他們是沒有概念的。」何宛怡與助教拍攝的影片詳實紀錄,可以協助學生瞭解人體構造,有助於預習及課後複習,對於新進教師來說,也是精進實地解剖技藝的極佳素材。尤其在疫情期間無法實體上課,幸好有她平時建置的豐富線上教學資源,才能兼顧防疫與學生的受教權。
在解剖學的課程中,學生要在「大體老師」身上練習劃刀,瞭解人體構造,為日後的行醫做準備。何宛怡說,開大體就如同一門手藝,需要不斷訓練。醫學系學生初次接觸解剖,需要學習怎麼使用器械,解剖刀的刀片要怎麼裝?止血鉗要怎麼用?接下來要學會掌握使用的器械與正確的時機,何時用小剪刀、大剪刀?這一刀切下去要多深,都有講究。
「我經常跟同學講,你解剖要有耐心(patient),不然你將來就沒有病人(patient)。」有的同學去買真人圖譜,雖然解剖得很漂亮,但是實地解剖時,完全是另一回事。「人體有大量的結締組織或脂肪,長在皮膚與構造之間,那些東西都是圖譜裡面沒有的,你一定要想辦法在這些結締組織裡面找到你要的構造。」照何宛怡的說法,「能夠去除不必要的組織,留下要觀察的構造,至少要練個幾年。」
正因解剖學不能只靠記憶死背,而是要親自實作,就像練功夫一樣,師父帶入門,修行在個人,何宛怡不時會提醒學生:「你們經驗值要自己累積,不要遇到困難就找老師。因為我的經驗值是大魔王等級,不要再幫老師累積經驗值了。」
何宛怡上課風趣幽默,但是對學生要求嚴謹。「醫學生將來要為許多病人的生命及健康負責,解剖學是醫學系的重要基礎課程,希望他們能扎實學習。」有一次考試時,許多學生的問答題空白,甚至自創千奇百怪的醫學名詞,讓何宛怡看了直搖頭,一口氣當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平時順遂的學霸們不堪這種打擊,事後找各種方式施壓,幸而校方力挺,何宛怡沒有屈服,這是她對自身專業及病人福祉的一點堅持。
在每一次大體老師的啟用典禮上,家屬都會分享與大體老師生前相處的點點滴滴,以及他們捐贈大體的初衷,這些過程令人動容,也讓何宛怡更加堅定她的初衷。「其實這些大體老師才是我們真正的老師,學習解剖不只是精進醫術,也是在學習一種生命教育。」何宛怡期許自己在未來的教育路上,更加盡心盡力地培育人才,督促學生好好學習,唯有如此,才能無愧於大體老師及家屬的期望,並為國家培育更優秀的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