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hare
mobile_menu
:::

法國教育資訊

法國社會學家探討校園霸凌問題 友善列印

【國民教育】

今年一月初,法國一名13歲國中生因其性傾向長期遭同學霸凌而自殺之事件,使校園霸凌問題再度成為焦點。法國社會學家戴雅吉(Margot Déage指出,當今學生可能同時面臨校園與網路的連續性霸凌,青少年普遍擁有手機,又使用網路社群媒體,隨時都可能遇到霸凌問題,即使回到家也無從閃躲。

戴雅吉特針對巴黎及郊區的國中進行調查,試圖提出保護學生的解方,並強調傾聽的重要性。她認為,學校無法處理所有問題,老師雖能輔導學生,但職責仍有權限,且學校工作往往已十分繁重,分身乏術。另一方面,霸凌問題經常被輕忽,且相關法律規範並不充分明確。

從學童過渡至青少年身份的國中階段,影響人際關係最重大的是名聲,不合於同儕間行為準則者即具備「壞名聲」,成為受攻擊的焦點,在女學生之間通常指違反校方行為規定者,在男學生之中反而是師長眼中表現較佳者,如所謂好學生和打小報告者。

目前霸凌一詞僅包含肢體暴力、群架和言語汙辱,但忽視了網路上攻擊、性別歧視和性暴力等其他校園問題面向,故官方的統計數字─5,6%的國中生為嚴重霸凌受害者─實際上低估了校園霸凌和騷擾的嚴重性。另外,妥適定義騷擾行為是辨識和回應問題的前提,例如不該將性騷擾行為與霸凌行為混淆。研究顯示,在國一階段,在校園中遭受霸凌者多半是男生,在國中中後期,女生遭受性騷擾的機率則提高。

至於其他可能導致霸凌行為之因素還包括宗教或族裔,不過並非所有宗教和族裔都遭到霸凌,以巴黎為例,學業表現傑出的亞裔學生在校園中常被孤立,在巴黎郊區,北非裔女學生經常受到來自同儕、教職人員和家人親戚的嚴格監督,背叛傳統、行為「太像法國人」者將被貼上標籤。因此,為處理校園中的性別歧視、種族歧視或象徵性暴力,有必要依年齡、群體和地域採取合宜的應對方式。

戴雅吉還提到,目前學校在服儀和行為方面的規範,在相當大程度上仍遵循傳統的性別定義,建議教育部應要求各校徹底落實性教育之義務,並針對國中生、教職員和醫護人員實施霸凌與騷擾之相關課程培訓。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聆聽學生傾訴,用心瞭解他們需要的協助。

法國國會近日通過立法提案,欲將數位成年年齡定為15歲,換言之,15歲以下青少年除經父母同意外,不得建立帳號使用社群網絡。對此戴雅吉表示,禁止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並不能真正解決霸凌騷擾問題,因為社群媒體是溝通和思想解放的重要工具,而且青少年必定能找到規避的方式,在父母師長嚴格限制使用網路下,孩子若遭遇問題反而不敢告知,倒不如規範其使用行為,才是真正解決之道。


提供資料單位:

駐法教育組編譯

資料提供時間:

20233

譯稿人:

駐法教育組

原始資料來源:

2023328« 世界報 Le Monde» 




:::
關閉 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