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
在巴黎第9區布朗許小學的四樓的圖書室內,每個星期五都舉辦一個為時近一個鐘頭的小劇場,校長吉媞葉(Géraldine Gythiel)戴上棒球帽,親自執導這群由小二學生組成的「同理心工作坊」。吉媞葉亮出一張卡片,一名留著棕色髮辮的女學童先是皺起眉頭,然後睜大了雙眼。
「誰能舉手告訴我這張卡片表達什麼情緒?」吉媞葉問向八個圍繞著她、坐在紅色軟墊上的學生。「是恐懼!」掛著圓眼鏡的棕髮小男孩尼可洛迫不急待、手都還沒完全舉起就脫口而出。「不是喔!尼可洛,」吉媞葉駁斥,接著迅速轉回校長身分說:「你們要等我請你們發言再開口,因為三人遊戲(jeu des trois figures)的用意是...?」佛絲汀舉起手,她乖乖等到校長表示同意才回道:「團隊合作,適應其他人的想法,也加入一些我們自己的意見!」
同理心課程(cours d’empathie)是2024年起、由時任教育部長阿塔爾(Gabriel Attal)推行試辦,三人遊戲則是法國國民教育部提議的其中一種方法,另外還有三種更早就實行過的方法:源自丹麥的「免於霸凌」(fri for mobberi)、哲學工作坊,以及學校教育總局(Dgesco)在2024年1月至9月間推出且含具體範例的的三份手冊。2024年1月至6月期間,全法30個學區當中的20個學區內,近1,200所志願學校以「對抗霸凌要從小做起」從為目標,試辦了同理心課程。
減少衝突
法國國民教育部在2024年10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同理心課程主要對校園氛圍起到積極的影響」,學校的氣氛變得「更加安寧、平和且有禮」。回應前述調查報告的14個學區中,64%提到日常衝突與嘲笑等事件有所減少,79%則指出這歸功於師長視情況採取了不同的處理方式。最後,在467所學校提供給教育部的回覆中,47%的「校園暴力事件數量在同理心課程試行期間變少了,其餘學校情況維持穩定,只有不到1%提及暴力事件增多」。
不過對於全國初等教育教師工會(SNUipp-FSU)秘書長達薇(Guislaine David)來說,「同理心並不是等到阿塔爾推動這項課程才出現在學校,而是早就深刻內化在教師行業當中」,確切說來,在2024年1月、即同理心課程出現之前,「教師們早就致力於培養心理社會方面各項能力」。達薇繼續補充,例如學生的建議就能幫助老師調整全班相處方式,以及討論學生的感覺與情緒,因此她表示:「我們似乎難以憑藉這麼短的試辦時間就妄下定論,尤其又沒有先調查同理心課程出現之前的情形。」
對達薇來說,阿塔爾這一舉措「只是媒體噱頭」,她亦強調缺少適當的人力來源-護理人員、心理諮商人員及社會輔導人員-從多個面向檢視霸凌的危害,根據她的觀察:「政府機構對於教師和學生根本就沒有同理心。」
與教育專家亞禮(Bertrand Jarry)合著《在學校培養同理心》(Cultiver l’empathie à l’école,2019年出版)一書的社會學家兼法國勒芒大學的教研人員札那(Omar Zanna)認為,同理心並非理論教育,而應在各學科領域學習過程中習得,學生的整體性應受到重視。他並以學校廁所比喻道:「從歷史的角度而言,法蘭西共和國的學校被看作一個封閉的聖殿,只在乎學生的思考能力,但不考慮他們的身體和情緒。」畢竟,這些學生都還是成長中的孩子,重視他們的身體需求並將同理心當作知識領域之一,意味著關心學生的方方面面,幫助他們準備融入社會生活。
「社會建構」
「在丹麥,這些課程自1975年以來就以『班級時光』為名存在。」法裔丹麥籍、在巴黎政治學院教授同理心課程的莉妲(Malene Rydahl)說道,她曾於2023年9月隨同阿塔爾至哥本哈根參訪,認為這些課「建立起心理上的安全感、自信心及重要的品格」,不過她也有看到一個缺點:「正如同理心要啟發的是設身處地為人著想,換句話說,還是以自己為中心,目標是學會不一定要理解、但要尊重對方。」
神經科學醫生嘉拉琪(Samah Karaki)進一步肯定同理心並不可靠:「這是社會與文化建構。於是當我親近的人感到痛苦時,我的大腦神經肌肉就會被牽動,一旦我想像他們的痛苦,就會驚跳起來。」對於嘉拉琪而言,同理心是基於我們對身邊事物的認同能力。「滿足好奇心比尋求同理心更重要,這樣我們才不會不計一切代價地追求相似性,」她得出結論:「同理心是在別人身上尋找類似的東西,但我們必須接受每個人其實都不相同。」
三人遊戲的創造者、精神科醫生兼心理學博士堤瑟宏(Serge Tisseron)提醒,培養同理心能力的最終目標,是支持他人的行為。「倘若以為只要有同理心就夠了,這種想法是嚴重的錯誤,」他強調:「如果行為不改變,增加同理心就沒有任何意義。」
在布朗許小學的圖書室裡,一群小學生透過一幅圖像共同構建起一則故事情節。於是,尼可洛開始扮演一個被鎖在餐廳廁所的小女孩,佛絲汀則飾演前來拯救她的父親。接著三隊雙人組合輪流上演同樣的戲碼,表達出恐懼、悲傷、擔憂和喜悅的感覺。吉媞葉校長解釋這個練習的目的,是將同學們從舞台上的互動「轉化成日常生活中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