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術教育交流】
3月10日星期一,法國審計部公布了一份關於法國高等教育吸引力的報告,其中提到應按照「更明確且具目標性的策略」優先招收部分國際學生。事實上,全球出國留學的人數從1975年的60萬,乃至2005年的350萬,2021年更上升到640萬。因此報告中指出,高等教育機構之間吸引「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已然成為「跨部會之公共政策議題」。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法國在這項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1980年,法國還是世界第二大招收國際學生的國家,僅次於美國;2017年,法國已降為第四位;2022年更跌至第七位,排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和俄羅斯之後。
法國政府在2018年底宣布的「歡迎來到法國」(Bienvenue en France)計畫目標,是2027年達到吸引50萬名國際學生來法留學,目前進展相當順利,2023-2024學年的留法學生數為43萬人。不過財政官員認為,相較於其他國家,法國對此「缺乏明確性質的目標和優先順序」。
對審計部來說,應聯合歐洲暨外交事務部、國民教育部、高等教育暨研究部、勞動部和經濟部等部會制定出一項「國家策略」。報告援引德國的例子:最初將吸引國際學生留學作為「將課程和研究國際化的手段」,後來則優先考量「滿足國內企業技能的需求」。2024年9月公布的德拉吉報告(rapport Draghi,因由義大利前總理德拉吉撰寫而得名)也證實了此項之急迫性,強調「歐洲企業尤其缺乏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領域之技能」。
二十多年來,留法之國際學生來源國家分布幾乎沒有變化:50%來自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或其他非洲國家,22%來自亞洲,19%來自其他歐洲國家,9%來自美洲國家。根據審計部的資料,法國高等教育主要吸引來自其他法語國家的學生,並未從中國、印度和奈及利亞等國家學生出國留學人數的大幅增加中獲益,這些國家的學生正轉向美國、英國和德國的英語課程。
審計部希望「更了解法國大學中極度仰賴國際學生的課程」,以利區分「滿足研究與就業的優質學程和品質有待評估的學程」,尤其是國際學生佔比超過10%,公共財政上花費的淨成本約為10億歐元,結論是「考慮到我們的公共財政現狀,更需要合理評估」。
審計部也對「歡迎來到法國」計畫遭法國各大學強烈反對一事感到遺憾,因為大學反對國際學生和本國學生的學費差別:非歐盟國籍的學生註冊學士和碩士的費用分別為2,770和3,770歐元,而法國或歐盟國籍學生註冊學士和碩士班的費用則分別只有170和243歐元。也因為如此,2022-2023學年開學時,103,200名非歐盟國籍大學生中,只有8,000人支付了全額學費,其他人皆獲全額或部分減免。根據統計,當年的金額缺口高達「3.08億歐元,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缺口」。
至於部分國際學生「嚴重的」經濟問題,審計部僅建議向「吸引力策略針對的群體」保證更豐厚的學校獎助學金,並加強「法國政府獎助學金的期限和金額」,這些學生還可以從首次入境法國起就取得多年期居留證。
目前包括國民教育部和高等教育暨研究部等部會對此皆未回應,不過經濟部已表示「有必要發展這類學術競爭,特別是在優先領域,並衡量其對經濟的貢獻」。